或许是因农村长大,小时候能到石板路的“街上”去玩,那是一件非常得意的事,别提多诱人了,以至于到了花甲之年,还是对各地的古镇情有独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介绍安昌古镇的片子,那挂满酱鸭酱鹅等烟火味特浓的场景,让我特别向往。疫情前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独自在家,突发奇想要去绍兴柯桥,看看古镇!说走就走,自驾不到一个半小时,到达安昌古镇!

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原名“长乐”,因唐朝末年钱镠平定董昌之乱,“安昌”取代“长乐”。在1100多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多次焚毁,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复建古镇。安昌古镇依河而建,临水而居,河南为民居,北街是商市,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称,约三里多长的沿河古街,两旁分布着城隍殿、中国银行旧址、穗康钱庄、石雕馆、民俗风情馆、宣卷馆和师爷博物馆等旧址或景点。古镇上还有不少商家店铺,但销售的却是当地土特产,是人们日常餐桌上常用的荤蔬品类等,烟火气十足,是没有过度的商业化,保持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古镇,有让人回到小时候逛街的味道!

一走进古镇,最先见到的是题写着“清风第一廊”的一座廊桥,桥头上有副楹联“大明弘治开街市,盛唐乾宁名安昌”*。经过“观古览今”的牌坊后,便是涂山廊。“涂山雄峙留禹迹,女娇候夫吟绝唱”。涂山廊是安昌古镇街市的第二座廊桥,传说大禹为安昌人,据《越绝书》载:“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地,去县五十里。”说是当年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尽心竭力终于完成治水大业的传奇故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古镇的“水阁桥”桥阁内供奉着大禹神像,上悬匾额“福泽万民”,以便让后人牢记大禹治水的功迹。涂山廊又名“阳明桥”,据说是当地政府为纪念王阳明来安昌翠园精舍讲学,特在2014年秋将此桥命名为阳明桥。

古镇入口不远有个古戏台,戏台挂有“古今鉴”的匾额,两边是“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的对联。一侧墙面斑驳的风火墙上嵌着的巨大的木制“安昌古镇导游图”,图的旁边有一石门洞,上书“商泽遗国”四字。

进入这个门洞,沿街商铺一览无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销售的当地土特产品像酱鸭酱鹅、腊肠等,种类丰富,可谓琳琅满目,挂满了屋檐廊下,在阳光照耀下酱红透亮,泛着油光,不禁让人垂涎欲滴。据说每年的腊月,古镇多要举办风情节,展示民间绝活和老手艺,现场表演裹粽子、灌腊肠、舂年糕、扯白糖等,戏台上还上演社戏、越剧、莲花落等传统节目,甚是热闹,古老水乡的民俗风味十分浓厚。当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曾专门来到古镇,拍摄当地土特产腊肠和扯白糖等,让安昌美食走向全国的同时,安昌古镇随之也声名远扬。仁昌酱园是清光绪十八年的酿造园,至今还传承着独特手工制作工艺,曾因登上央视《美食中国》等栏目而名噪一时。

“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绍兴师爷是明清期间最具智慧的民间职业,两百多年来,据说安昌走出上万名师爷。这次游览古镇,没有好好地参观绍兴师爷博物馆,便是一大遗憾!

   小镇确实不算太大,从河北商铺老街再到河南民居区,一直到酱园,最后走过水阁桥,就是说绕古镇一圈,走走看看,大概最多花2个小时。在街旁特地买了当地的小吃,边休息边品尝,也算是用过了特色小吃……

随着疫情退去并心情好转而翻出照片,游览景况历历在目,特别是看到那被岁月磨蹭得锃亮的石板路,似乎又走上了古镇的街道,又嗅到了古镇淡淡的腊货酱味、醇香的老酒味…… 

(机关一分会  蒋小留)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