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东方文化艺术总社播送《人民公社亲历记》并伴随着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开场音乐响起时,常使我激动万分,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当年人民公社的情景又一一浮现在眼前。作为当时生产队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感触颇深。

那时,1970年代初期,我在家乡海盐县齐家公社红星大队第二生产队参加了近二年的集体劳动,1976年又参加了生产大队组织为期一年的下队工作组,来到了第七生产队参加学习和劳动,1977年7月正式到齐家公社参加工作。在公社工作了六年多时间里,每年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大队蹲点联系生产队。作为亲历过那段岁月的我来说,生产队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结,一种深深铭刻的记忆,更是一种念念不忘的情愫,其景其情,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陆续成立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时代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因为当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核算分配的,又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生产的。所以,在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三个层级中,它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基层生产组织和独立核算单位,更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是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那时的生产队,是在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三级链条中最基层的组织形式,通常是以自然村或一定范围的区域为基础来划分,规模大小不一。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由生产队集体统一支配。每年初,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定全年劳动计划和安排,组织社员们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所生产的成果按照工分进行分配,并完成好公社和生产大队分配和下达的各项任务。

生产队从建立到消失,前后历经25年之久。在人民公社的领导下,为抓好本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维护治安管理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它对于管理和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现在还有许多50后的老人怀念生产队那个时期。

生产队时期,社员们过着简单而又朴素的生活,他们之间充满了友爱互助,虽然物质条件匮乏,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有时乃至连饭也吃不饱。但他们生活中充满了乐趣和温情,充满了欢乐,大家共同为了集体生产和生活而努力。他们用粗糙的大手耕耘着土地,用坚韧的脊梁撑起了生活的希望,用默默的付出诠释着对大地的热爱和坚守,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生产队时期,把抓好组织落实和讲政治放在首位。那时每个生产队的队委班子建设都相当的健全。队委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队长肩负着政治和劳动生产的管理和安排;副队长协助队长管好生产;妇女队长除负责完成生产任务外,还要负责矛盾纠纷的调解和五好家庭的评定工作;民兵排长负责队里危、难、险和重的任务,其他各位按照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在生产队前期,贫协代表还开展经常性的忆苦思甜活动和监督队伍公开。组织上的落实,也更好地保证了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那时贯彻上级精神,真是雷厉风行,对中央的号召和上级的政策宣传基本上做到不过夜。对上级的指示精神,社员们的悟心也都很好,基本上不怀疑,按照现在的说法,“对党绝对的忠诚”,“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影响不大。那时虽然劳动艰苦,但社员们还是以苦为乐,忙中取乐。一年四季中,生产队里最忙最集中的时期是抢收抢种,我们那个地方称它为“双抢”,那时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但大家都是冒着酷暑奋战“双抢”,没有怨言。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社员们都在生产队集中点的地方,兴高釆烈自觉集中在一起,欢聚一堂,畅谈感想,尽情享受着劳作之余的快乐!当时那种以苦为乐、忙中取乐、以队为中心的场景,现在是很难见到了。   

生产队时期,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坚持到位。合理的工分机制,体现了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分是社员的命根儿,为此,社员们拼命多挣工分。我记得我们生产队当时实行的是八级工分制,评分相当的规范,最高为10分,以此类推,最低为5分,据我了解,当时大部分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八级工分制。工分等级每年一评,实行的办法是自报+评议+审定,最后公布,当时大家都感到相对的合理。年终队里根据全年总收入,扣除生产资料成本、公共积累等费用后,按照所积累的工分总数进行分配多劳多得。然而,由于当时农业效率整体不高,物资相对的匮乏,即使辛劳了一年,社员分得的物资和收入也较为有限,但社员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还是坚守着。

生产队时期,社员们爱党、爱国、爱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发自内心的。那时生产队社员们对党是无限的忠诚,对国家集体都是非常的热爱,国家规定的上交公粮,每个生产队都是积极响应,坚决完成,在完成上交公粮的基础上,除了留足口粮外,积极多卖爱国粮,当时还出现了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开展了抢卖爱国粮的好现象。为了宣传和赞扬各队多卖爱国粮的事迹,当时我与老师们还一起创作了一首《爱国粮心向毛主席》的歌曲,来歌颂生产队社员们的三爱之心。那时的生产队对上级组织布置和下达的任务,是不折不扣坚决执行的。1978年冬季,为了完成浙江省委下达的关于杭嘉湖南排一期长山河的开挖工程任务,嘉兴地区掀起了冬季兴修水利开挖长山河工程的高潮。那场战役,规模之大,要求之高,时间之紧,前所未有,全嘉兴出动了30万劳动大军,在全长66.71公里工地上,用了43天时间,完成了1160万立方米的开挖任务。当时我们公社121个生产队,积极响应,参与了开挖任务,社员们靠一条扁担、一副簸箕、一根铁撬,用双手、双脚、双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开挖任务。那时我在公社指挥部负责宣传报道和联络工作,看到了生产队社员们大干苦干、挑灯夜战的情景,深受鼓舞。

生产队时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表现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农业生产效率也不是很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比较低。         

不变的是岁月,逝去的是年华,改变的是生活,难忘的是记忆。时间一晃,已是四十多年,生产队这个农村最基层的集体组织,随着人民公社的远去,也成为了历史,但对我们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为后来的农村改革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当然它和万物一样,也有它自身的不足。至今回想起来,我仍心潮起伏,激动不已,让我挥之不去,铭刻在心。  (机关一分会    金松林)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