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北地区有一座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宗祠——钱氏宗祠,俗称钱家祠堂,位于嘉兴市海盐县沈荡镇中钱村境内。这座千年望族、人才辈出的钱家祠堂,在风雨中飘摇,在云涌中矗立,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荣耀,传递着今日的文明。

对钱家祠堂的最初了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即1978年。当时为转变工作作风,开展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活动。“三同”活动的开展,确确实实解决了农村和农民的一些实际问题,受到了农民的称赞和拥护。作为工作组的一员,我被派到现在的中钱村。我们刚去的时候,钱家祠堂已被征用为粮库,正好在招收管理人员。村里把我们安排到祠堂里,一来可以帮助管理,二来祠堂周围有两个集居村庄,方便联系。领导和联系我们工作组的是公社党委书记赵金观,也和我们吃住工作在一起。那时,工作组下村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与现在有所不同,除去公社开会外,基本上都沉在农村田里、农户家里。赵书记有着一身过硬的本领,基层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强,知识渊博,经常给我们讲党的方针政策、农业农村发展情况,也讲钱家祠堂里的故事,令我们年轻人对这座祠堂肃然起敬。

1983年至1990年我有幸在沈荡镇主持政府工作,这对我认识钱家祠堂有了极大的便利。查找资料、翻阅文选、打听农户,对钱家祠堂的过去与现在有更加清晰的了解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称钱家祠堂,系海盐钱氏家族祠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建,它是江南水乡十分典型的宗祠建筑。共两进三院一花厅,占地2亩多,南北长67米,东西宽26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北依农田,东西皆为民居,南临中钱港,是浙北地区唯一完整保留至今的祠堂。

拨开历史烟云,钱氏这一响亮的名字,有着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美誉。公元907年,由贩盐起家,建功行伍的钱镠,在杭州创建吴越国,坐拥两浙一军十三州,并以保境安民之政策,尽享鱼盐蚕桑之利,富甲于江南。钱镠之后,其子钱元瓘,其孙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先后继承吴越国王位,世称“三代五世”,直到公元978年纳土归宋。千年钱氏之风浩荡,英杰辈出,钱氏后人的一长串名单上,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钱正英等赫然闪光。仅海盐钱氏一支,亦枝繁叶茂,星光熠熠。明代嘉靖之后,就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钱氏家族人才辈出有其秘诀,这秘诀就在“家风”二字上。钱镠曾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则《钱氏家训》,虽短短不过634个字,却字字琳琅照人,句句令人深思,通篇微言大义,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作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世代遵守,并且还把它镶刻在前厅的墙上,在花厅外的通道上还立着钱训的碑,上书: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乾隆皇帝专门为钱氏家族题写了“清芬世守”四个御笔大字,堪为钱氏家训的浓缩。

一千多年来,钱氏为海盐留下了钱镠贩盐、钱王射朝、钱镠施茶、陈书教子、钱家徵击奸等许多惩恶扬善、忠孝仁义、刚直不阿等内容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当今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使钱氏家族家风家训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发展,政府对祠堂的保护可谓尽力尽为。不但保持原貌,而且还不断修缮。

2002年钱家祠堂被海盐县政府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浙江省副省长章猛进与县委书记王海仁的陪同下,视察钱氏宗祠,对政府的文物保护举措,表示了肯定。2013年,海盐县政府拨专款对其进行了恢复性的修修缮。

近年来,一个又一个钱氏后人来此寻根,一批又一批游人来此访旧。如今的钱家祠堂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嘉兴市第九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兴市最美农村文化礼堂堂馆。

钱家祠堂,一个写满历史故事,充满人文回忆之地,虽经历岁月沧桑洗礼,但风采依旧。它不仅留下了看得见的古老遗迹,更是留下了深入人心的家风家训。它所内涵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倡导优良家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机关一分会   金松林)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