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性
儒家的儒,左边是亻即人,右边是需,也就是做到敢为需要而付出的人,做一个凡事拿得起的人。儒家不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儒养性,是以修身齐家为根底,就大多人而言,做到这一点,做个于己、于家,进而于国有为的人实在是不差了;至于治国平天下,那是凤毛麟角,人中精英,是少数人的事。但为人不能就此轻看自己,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能有匠心之志,能展匠心之功,行行拿得起,事事有贡献,这就真正品悟到拿得起的真谛。

养 身
道家的道,左边是辶即走,中间是首,也就是做到审时度势,能首先选择走好路的人,做一个待人处事放得下的人。道家说无为,应该为的还是要为,不该为的不为。为人一生,常常处于该为和不该为,放不下和放得下之间。道家能养身,在其度。这就顺其自然,恬淡无为。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以,无为是有所为和无所为的选择,不该为的,不要妄想去为,而是选择放得下,不要妄想,丢弃痴求,顺应自然,怡淡无为,这就是养身的诀窍了。

养 心
佛家的佛,左边是亻即人,右边是弗,也就是要做到清静心境,弗要纠缠俗尘的人。世界万物,皆有因果。世上有些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辰未报;不要机关算尽,反害了自己性命;上代不积福,下代要遭殃;日里不做亏心事,夜里㪣门不吃惊,等等,就是教人养好自己的心。佛养心,实际要求为人存善去恶,以一颗平常心,消去贪、嗔、痴,放弃功、名、利,做一个纯粹自我的人。在利来利往,官上官下,权大权小,钱多钱少的世俗中,能够利禄不计,荣辱不惊,成为一个不愧于己、无亏于人的人,这就是进入佛养心的境界了。

李天琪